我们大家都知道,基本上所有进销存软件都会用到一种算法," 加权平均"。当客
户问软件公司的技术员(新人)成本是怎么算的,他们都会告诉客户" 加权平
均",当你再接着问他时,他就会给个所谓的公式你(你再问他就会晕)
移动加权平均成本=(上期商品成本+本次入库商品成本)/(上期商品数量+本次入库
商品数量)该成本就是本次销售商品的成本,今天我在这里详细说一下(个人小结,有误请指出来)
其实我们所说的" 加权平均" 包含" 移动加权平均"和 " 全月加权平均"。
下面说下其区别
1>在做进销售存系统的时候不可能无限制的记录n个进价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确定的
进价。
2>如果用平均法那么有可能出现的价格平均以后与实际价格差很多。
如果用先进先出因为只能有一个进价那么就必须做完销售以后再来计算,如果销售
数据量大要算很久的。而且有些是算不到的必须搞到下个月才能算的到。也不太方
便。
3>最后一次进价,在用户看来确实是一个真实进价,容易看明白。但是也有缺点。
例:
(初期)余 50件*4元/件=200元
(进货)进 进200件*4.4元/件=880元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1080元/250件=4.32元/件
出货100件成本=100*4.32=432元.
如果余下的150件货出完之前不再进货,一直按4.32元的单价计算成本,如果这些货
发完之前还进货,还要再把新货的金额加上除以总件数重新计算单价.
本月加权平均成本=(月初库存金额+本月入库金额合计)/(月初库存数量+本月
入库数量合计)
移动加权平均成本 = (月初库存金额 + 到当前为止入库金额合计 – 到当前为止出
库金额合计)/(月初库存数量 + 到当前为止入库数量合计 – 到当前为止出库数
量合计)
速达的成本核算方法之移动加权平均法
可能有些朋友还是不大了解移动加权平均法,没关系看下面的例子你就会明白了
移动加权平均法又称移动平均法,在绝大多数进销存软件中是一种主要的存货计价
方法,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计算方法。
这种存货计价方法的优点是计算成本准确;缺点是计算频繁、工作量较大。所以,
在手工记帐中基本上不用这种存货计价方法。但是,对于电脑记帐来说,它就只剩
下优点了,应该作为我们首选的存货计价方法。
移动平均的原理是每发生一次进货就重新计算一下成本,之后发生的出货就按些成
本计算。
例:
期间 数量 单价 金额 业务类型
期初 10.00 8.00 80.00 期初
3.1. 5.00 7.00 35.00 进货
3.3. -3.00 7.20 -21.60 出货
3.4. 3.00 10.00 30.00 进货
3.5. 10.00 7.76 77.60 出货
期初为(数量:10;单价:8;金额:80;),3月1日接着发生进货(数量:5;单
价:7;金额:35;),那么这时的加权价就应该是=现时的总金额/现时的总金额=
(80+35)/(10+5)=7.2 。所以3月3日出货时的成本单价就是7.2。
3月4日发生进货后的加权价为=(80+35-21.6)/(10+5-3)=7.76
进销存软件是很多快消品经销商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必备的工具,很多传统经销商在选择进销存软件的过程中,都会走入很多误区,那么经销商究竟该怎样选择一款适合自己企业的进销存系
很多经销商计划仓库转型升级,在初期规划时就想在仓库里用高位货架,但这真的就合适吗?经销商的仓库中使用高位货架(通常指高度超过5米的高密度存储系统)既有显著的优势,也存在一些
首先要明确职责。说来可能略显业余,似乎好多企业对于拣货员的理解有些偏差。对其工作划分也不是非常的明确,尤其将很多不该拣货员的工作赋予到他们头上,看似节约了成本,实则是
经销商的业务员在下游陈列工作中需综合运用专业陈列策略与管理手段。以下是结构化执行方案: 一、‌陈列信息传达策略‌ 01‌明确品牌与产品定位‌ 通过陈列
01将库存量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采购员根据每月的销售计划,在保障正常销售的前提下(安全库存天数的货量)制定一个按照销额不同变化需求,进行采购商品的采购金额计划。 根据一定时
休食经销商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旺季? 休闲食品经销商在应对销售旺季时,需从供应链、营销、渠道、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系统规划。以下为具体策略建议,帮助经销商高效应对旺季需求:
尊敬的客户: 劳动节将至,我司放假时间为2025年5月1日—5日,在节日期间如您有任何问题需要解决,请联系值班人员: 如有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
一、技术手段:构建产品流向追踪系统 01一物一码技术为每件产品赋予唯一二维码或条形码,通过扫码记录产品从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数据,实时监控产品流向。比如系统通过扫码